在河南林州,太行山的巍峨與紅旗渠的精神交織成獨特的地域底色。很少有人會想到,這片看似與高端制造業“距離遙遠”的土地上,正崛起一家對標世界先進水平的覆銅板企業——致遠電子。作為PCB上游“卡脖子”環節的關鍵玩家,致遠電子背靠母公司鳳寶集團(2024年民營企業500強),不僅將玻璃纖維產業做到世界第二,更在覆銅板領域劍指高端,對標日本松下等國際巨頭。
盤古信息CTO劉鵬與致遠電子陳總深入對話,揭秘這家企業如何在太行山下破解人才、市場難題,以信息化破局行業痛點,走出一條“從跟跑到對標”的智能制造之路。
第一個“沒想到”:偏遠地區如何破解人才與市場困局?
“覆銅板是電子信息產業的‘基石’,也是國家戰略級的‘卡脖子’環節。”劉鵬的開場直指行業分量。但他坦言,初見致遠時,最意外的是“這樣一家瞄準高端的企業,竟扎根在林州——這個距離珠三角、長三角制造業集群較遠的地區”。
l 在制造業人才普遍向沿海聚集的背景下,致遠的破局之道藏在“精準匹配”里。
陳總解釋:“我們用有競爭力的薪資+低生活成本組合吸引人才,比如同等薪資在林州的生活質量遠高于沿海;同時打造職業培訓體系,讓員工看到清晰的成長路徑。”目前,核心管理團隊多來自沿海,正是被這種“成長確定性”打動。
l 市場端的突破則緊扣“國家戰略紅利”。
“隨著中西部產業轉移,江西、湖北等地的PCB工廠快速擴張,我們離下游客戶更近了。”陳總補充,他們還通過官網、行業展會、B2B平臺精準觸達華東、華南客戶,用“技術優勢+成本優勢”打破地域限制——如今,其產品已進入多家通信設備巨頭的供應鏈。
第二個“沒想到”:信息化建設為何“屢敗仍要戰”?
“從建廠第二年就啟動信息化項目,這在同類企業中并不常見。”劉鵬的觀察,揭開了致遠的“野心”:不僅要做規模,更要做“高端品牌”。陳總坦言,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——最早的MES項目因選型不當失敗了。但失敗沒有動搖決心,反而讓他們更清晰地認知到信息化的價值:“覆銅板生產有上百個關鍵參數,比如樹脂配比、壓合溫度,傳統人工管控根本達不到高端客戶的要求。”
在董事長“對標世界先進”的戰略下,致遠對信息化的定位清晰而堅定:
提效:通過系統精準調度設備、物料,讓生產流程像“精密齒輪”般咬合,目標是將設備綜合效率(OEE)追平國際巨頭;
控質:用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,一旦參數偏離閾值立即預警,實現“質量問題24小時內精準溯源”,對標日本企業的嚴苛標準;
決策:整合生產、財務、庫存數據,為排產、擴產提供科學依據,避免“拍腦袋”決策。
第三個“沒想到”:選型失敗后,如何避開“二次踩坑”?
“招標文件的專業度,讓我們誤以為致遠有成熟的信息化團隊。”劉鵬的感慨,引出了陳總最想分享的“教訓”:第一次MES項目失敗,讓他們明白“選型比上線更重要”。
“信息化不是買設備,而是選‘長期戰友’。”陳總總結了關鍵動作:
深調研:不僅看供應商的方案PPT,更實地考察其服務的同類企業,驗證案例真實性;
重適配:對比多家廠商的行業經驗,優先選擇懂覆銅板生產工藝的團隊(比如盤古在電子制造領域的500+案例沉淀);
看落地:關注供應商的實施團隊配置、過往項目的交付周期與效果,而非單純比拼價格。
劉鵬補充:“MES深入每個生產環節,一旦失敗,損失的不僅是資金,更是時間和士氣。致遠的謹慎,恰恰是對‘智能制造’的敬畏。”
中國智造的深山答卷
從玻璃纖維做到世界第二,到覆銅板對標國際巨頭,致遠的突圍密碼,藏在紅旗渠精神的“堅韌”里,也藏在對“智能制造”的清醒認知中——不盲目跟風,不懼怕失敗,只以“世界先進”為坐標,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。正如陳總所說:“偏遠不是劣勢,只要方向對了,就能把地域成本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;失敗不是終點,只要學會復盤,就能讓每一次試錯都成為進階的階梯。”
太行山下的這場“智造突圍”,或許正是中國制造業從“規模擴張”到“質量突圍”的縮影:唯有扎根實業,擁抱變革,才能在“卡脖子”領域撕開缺口,真正站上世界舞臺。
【訪談精要】
盤古信息劉總:縣域企業如何破解人才困局?
致遠電子陳總:三把鑰匙:1)薪酬倒掛沿海2)打造日系精益環境3)讓人才看見技術成長通道
盤古信息劉總:首次MES失敗帶來哪些啟示?
致遠電子陳總:選型不是買軟件,是選擇“數字化合伙人”。必須考察:1)行業知識沉淀2)失敗案例復盤能力3)系統可進化性
盤古信息劉總:對標國際的最大底氣?
致遠電子陳總:玻璃纖維全球第二的制造基因。我們清楚:高端制造是長跑,耐力比速度更重要。
相關推薦
關注我們
抖音號
公眾號
視頻號
歡迎咨詢有關產品、實施及其他方面的問題,我們隨時準備好為您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