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終端行業,被稱為 “中國最殘酷的行業”。從山寨機泛濫到 “中華酷聯” 洗牌,從 ODM 廠商批量倒閉到市場格局頻繁顛覆,數千家企業在浪潮中消失。但成立于 2008 年的易景科技,不僅在這場“生死戰”中站穩腳跟,更將制造基地扎根宜賓,做到近50億產值規模,還在行業下行期逆勢擴張 —— 新增近十條 SMT 線、擴大主測包規模。
廣東盤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:盤古信息)CTO 劉鵬劉總走進易景科技宜賓制造基地,與易景集團馬總深度對話,揭秘這家手機終端行業 OEM+ODM 標桿企業的生存密碼,以及其如何用數字化轉型筑牢核心競爭力。
行業“內卷”中突圍:為什么是易景?為什么是宜賓?
“從山寨機到中華酷聯,再到大批ODM廠商倒下,這個行業已洗牌不知幾千家。”盤古信息CTO劉總在開場時如此感慨。作為從聯想手機早期團隊走出的老兵,他親歷了行業的血腥變遷。
面對“易景如何存活”的核心拷問,馬總坦言這背后是持續的戰略調整與轉型:“每年我們都會做既定的戰略規劃,在多變的市場里找準自己的業務模式定位。” 而這種 “定位”,既包括對行業趨勢的判斷,也包括對落地場景的選擇。從PCB設計與生產起步,到切入整機制造,再到如今布局智能穿戴與行業定制產品——戰略上的自我迭代,成為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則。
當被問及為何將制造基地落在宜賓時,馬總提到了“機緣”與“契合”:“當時整個行業有內遷趨勢,從沿海向內陸轉移,我們在尋找發展空間時發現,宜賓的生態環境好,城市包容性強,與易景‘開放共創’的企業文化高度契合。” 更重要的是,宜賓的產業鏈生態支撐,讓易景的制造能力得以快速落地并擴張 —— 如今,這里已成為易景在西南地區的核心制造樞紐,支撐起近 50 億的產值規模。
系統破壁,數字化的關鍵一躍
真正的挑戰出現在業務擴張后。當易景從主板生產轉向整機制造,產線上同時運行著兩套MES系統:SMT段使用盤古信息V3系統,組裝段卻用第三方系統。“隨著規模擴大,數據割裂讓管理成本激增。”馬總回憶。
“我們要的是端到端的高效管控。” 馬總說,為了確保決策正確,易景采用了“外部顧問 + 內部共創”的模式:“共創共建是我們的文化,能集合各方智慧,形成共識后再落地,效率高、風險低。”通過這種模式,易景完成了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,并最終選擇與盤古信息深度合作 —— 基于前期 V3 系統的良好體驗,以及盤古信息在電子制造行業的系統優勢,雙方共同打通了 SMT、主測包等全流程。“現在一套系統管到底,數據拉通了,管理顆粒度細了,效率提升肉眼可見。” 馬總說,這正是數字化降本增效的核心價值。
從“數據沉淀”到“數字大腦”:易景的數字化野心
導入盤古信息系統后,易景的變化有目共睹:
l 消除“系統墻”:員工無需在雙系統間切換,提升操作效率
l 全流程追溯:通過唯一SN碼與物料LPN碼,實現工藝環節的顆粒度管理
l 數據驅動決策:當所有數據在統一平臺沉淀,才能加工出真正有效的管理信息
更深遠的價值在于為“數字大腦”奠基。未來,易景科技要構建企業的“數字大腦” 。易景科技的數字化,不止于當下的高效管理,更在于數據沉淀帶來的長期競爭力,馬總回答到:“數據本身客觀存在,我們用系統把它挖出來,形成數據底座,再通過標簽、篩選、加工,變成支撐決策的信息。”
這種 “數字大腦” 將支撐易景走得更遠:從宜賓基地的智能工廠升級,到深圳供應鏈、上海研發中心的協同,再到未來多工廠(包括海外工廠)的集團化管理,甚至智能物流、設備智能化等領域,都將納入數字化版圖。
結語:在“殘酷行業”里做“長期主義者”
從 2008 年成立到如今的行業標桿,易景的生存密碼,藏在對行業趨勢的敏銳判斷里,藏在對制造基地的精準選址中,更藏在對數字化轉型的堅定投入上。
正如盤古信息劉總所說:“在手機終端這個‘最殘酷的行業’,能活下來并持續增長的企業,一定有其獨到之處。” 而易景的經驗證明,數字化不僅是效率工具,更是穿越周期的護城河。也期待更多企業能從易景的轉型之路中,找到屬于自己的數字化答案。或許在不遠的將來,宜賓基地積累的智造經驗,將隨易景的出海步伐注入更多地域——這一次,中國企業帶向世界的不僅是設備與工人,更是一整套經過淬煉的數字基因。
相關推薦
關注我們
抖音號
公眾號
視頻號
歡迎咨詢有關產品、實施及其他方面的問題,我們隨時準備好為您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