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年之初,我們踏上越南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,探訪銳明技術的海外工廠。從 2022 年在越南扎根建起第一座智能工廠,到 2025 年第二座工廠強勢啟動,銳明用短短三年時間,在全球化浪潮中劃出了一道清晰的“中國軌跡”。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動、貿易壁壘層出不窮的當下,這家企業的出海實戰,為中國制造業突破邊界、實現高質量全球化提供了一份極具價值的答卷。
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與貿易摩擦加劇,銳明技術用出海實踐,淬煉出“無國界制造”的八大核心戰略。盤古信息CTO劉鵬深入越南前線,與銳明COO劉壘共探中國智造出海破局之道。
文章將從以下三大方面分析:一、為什么要出海;二、日本當年的出海戰略值得借鑒嗎;三、銳明的出海經驗有哪些
一、為什么必須出海?答案藏在供應鏈的重構里
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一場顛覆性變革。過去以中國為單一核心的制造體系,正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、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而走向多元化。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,讓 “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” 成為企業共識 —— 單一制造基地不僅面臨關稅激增的壓力,更難抵御區域市場波動的沖擊。
與此同時,數字化技術的爆發正在重塑供應鏈邏輯。物聯網、大數據讓全球生產網絡的透明度大幅提升,企業得以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優化布局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“走出去” 不再是選擇題,而是生存題:只有主動嵌入全球產業鏈,才能跳出 “制造孤島” 的困境,在新的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動。
二、日本當年的出海戰略值得借鑒嗎?
回望日本制造業的出海歷程,能看到不少跨越時代的啟示。上世紀 90 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后,日本企業并未困守本土,而是帶著優勢產業率先出海,從汽車到電子,一步步構建起全球化生產網絡。他們堅持 “盈利優先”,通過海外布局降本增效;更注重 “本土化深耕”,讓技術與當地市場深度融合。
這種 “長期主義 + 精準擴張” 的策略,恰恰是今天中國企業需要汲取的養分 —— 出海不是簡單的產能轉移,而是用全球資源做全球生意,在扎根當地的過程中鍛造可持續競爭力。
三、銳明的出海經驗有哪些?
銳明八大戰略:拆解 “無國界制造” 的實戰邏輯
1. 抱團出海:供應鏈擰成 “一股繩”
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在于全產業鏈協同,銳明深諳此道。2025 年越南供應商大會上,他們邀請產業鏈伙伴共探出海路徑,用 “集群效應” 對沖單打獨斗的風險。當上下游企業形成合力,不僅能降低跨國協作成本,更能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權。
2. 雙制造中心:國內國外 “雙保險”
銳明在深圳總部筑牢根基,同時在越南打造副制造中心。這種 “中國 + 東南亞” 的布局,既能依托國內成熟供應鏈保障核心技術,又能借助越南的地理與成本優勢輻射全球市場。面對關稅壁壘,雙中心模式如同 “左右互搏”,讓產品總能以最優路徑抵達客戶手中。
3. 全球倉儲網:離客戶越近,機會越多
在歐美、南美核心市場建立倉儲中心,讓銳明的交貨周期縮短 30% 以上。副制造中心的產品通過標準化物流網絡直達海外倉,既能快速響應訂單,又能緩沖貿易摩擦帶來的通關風險。數字化倉儲系統的全球復制,更實現了庫存數據實時共享,讓 “零庫存” 服務成為可能。
4. 4M 全球化:6 個月復制一個智能工廠
“設備、物料、人員、方法” 的標準化是銳明的獨門秘籍。從深圳到越南,他們用統一的 URP、MES 系統打通全球工廠,無論當地員工膚色如何,都能按照同一套標準生產。這種 “復制粘貼” 式的擴張,讓新工廠從投產到達標僅需 6 個月,產品一致性合格率始終保持在 99% 以上。
5. 高質量打底:用智能化對沖地域差異
不同于部分企業 “降維出海” 的思路,銳明越南工廠的自動化程度甚至高于國內。他們深知,不同市場的員工技能存在差異,因此用更精密的設備、更智能的檢測系統保障品質。在這里,AI 視覺檢測替代人工篩查,機器人流水線減少人為誤差,確保 “無論在哪生產,都是銳明品質”。
6. 生態共建:從 “外來者” 到 “生態核心”
銳明在越南不僅是生產者,更是 “生態培育者”。他們聯合當地企業建立供應商體系,將越南的優勢材料、勞動力資源納入產業鏈,既降低了物流成本,又贏得了當地政府與社區的認可。當本土供應商占比提升至 40%,銳明已從 “過客” 變成了 “自家人”。
7. 長期主義:不賺快錢,要做 “百年老店”
銳明在越南的投資從不緊盯短期成本,而是聚焦基礎設施與人才培養。他們建立本地化管理團隊,合規經營率 100%,甚至將環保標準提升至歐盟水平。這種 “扎根思維” 讓企業避開了政策波動的陷阱,在當地市場的品牌信任度持續攀升。
8. 數字化輸出:中國系統 “管全球”
從生產到決策,銳明的數字化系統如同 “神經中樞”。越南工廠的實時數據直達深圳總部,通過 AI 算法預警質量風險、優化生產排程。這種 “中央大腦 + 地方執行” 的模式,讓全球工廠如同一個整體,既保持靈活性,又不失控制力。
從東莞工廠到越南基地,從單一產品到全產業鏈布局,銳明的出海之路,本質上是中國制造業 “標準輸出” 的縮影。當智能工廠的圖紙上印著 “中國設計”,當管理系統里運行著 “中國邏輯”,“無國界制造” 便有了堅實的內核。
未來,會有更多企業帶著中國智慧走向全球。而銳明的故事告訴我們:出海不是終點,而是用全球化視野重塑競爭力的起點。
相關推薦
關注我們
抖音號
公眾號
視頻號
歡迎咨詢有關產品、實施及其他方面的問題,我們隨時準備好為您服務。